已阅读
鸿之微董事长曹荣根:材料研发提速折射中国经济新热点
新华网上海12月27日电(王若宇)“近两年来,国内半导体、新能源、合金、化学化工等产业领域的材料研发加速,国内企业对材料研发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 日前,鸿之微董事长曹荣根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国内材料研发领域渐热,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新热点,材料领域产教融合成果不断涌现,正在成为相关产业演进、变革的基石。
从扎根基础创新,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工具,到突破国外技术垄断,进入国际多尺度仿真材料软件第一梯队——鸿之微用八年多时间,携手一批国内科学家迎难而上,实现了材料研发软件的国产替代,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聚合性科技助力。
曹荣根:材料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材料科学历来被认为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皇冠”。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材料的突破创新。近年来,材料学在国内逐渐趋“热”,从过去的所谓“天坑专业”,发展到如今一定程度上的“热门专业”,说明国内注重材料研发的企业越来越多,中国产业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过去,材料研发对国内许多企业而言并不是“刚需”,一些高校材料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了高校和外企。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材料学相关领域的论文数量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但是产业侧的需求没能释放,可以说当时国内实体经济并没有那么迫切的材料研发需求。
如今,国内半导体、新能源、合金、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材料研发提速,新材料真正成为了推动国内产业发展的基石。同时,材料专业也“脱坑”,渐渐变成了热门专业,相关领域产教融合也在加快推进。这些变化,体现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热点,也折射出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
新华网:在赋能工业企业方面,鸿之微有哪些新举措?
曹荣根:鸿之微用八年时间打破国外企业垄断,进入国际多尺度仿真材料软件第一梯队,解决了国内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基础材料研究“缺芯少魂”的问题,同时伴随企业自身发展,我们和许多高校和工业企业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材料基础科研人员培养体系下沉,加快产教融合的速度和效率,更好满足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
对工业企业而言,我们的多尺度仿真计算产品和和材料正向设计平台已经可以覆盖材料研发的整个过程,在许多领域逐渐引领了材料研发的新范式。今年,鸿之微的业务占比发生显著变化,来自工业企业的销售占比提升,和科研机构客户销售额相比达到了5:5,来自工业企业用户的增速达到了60%以上。
在赋能国内产业升级方面,我们的材料多尺度仿真技术更加夯实,例如介观尺度最新版相图相场计算软件Phase Lab,在高性能合金材料研发领域的工具计算精度和效率已经达到国际主流软件水平,实现了“国产替代”。
今年,我们还推动材料基础科研工具到工业产品软件的迭代和成果转化,打造并推出材料数字化研发平台。今年以来,我们的产品被宁德时代、长江存储、中国中化、中铝集团、宝武钢、贵研铂业等企业采用,基本覆盖了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合金材料等国民经济升级发展的热点领域。
新华网:全球材料科学发展有哪些新趋势?国内企业如何把握新的创新潮流?
曹荣根:近期,材料科学热门报道来自于一篇发表于《Nature》的论文,一个名为“A-Lab”的AI 指导机器人制造新材料的实验室在最少的人为干预下迅速发现新材料。人工智能(AI)用了17天,创造了41种材料,每天超过两种。相比之下,人类科学家可能需要几个月的尝试和实验,才能创造出一种新材料。
A-Lab的成果,正是多尺度仿真、高通量实验与AI结合尝试的结果。可以预见,AI加快了研发、制造、测试新材料的速度,AI工具与多尺度仿真、高通量实验相辅相成,将直接推动新能源等行业研发和应用新材料的过程,让传统材料焕发新生,加速新材料创新。
在人工智能方面,鸿之微一直把握AI变革的机遇,进行技术和产品布局。在一些新材料领域,我们通过高通量计算,建立仿真数据库,然后链接自动实验室,进行大模型的构建和训练。AI辅助材料设计,对材料研发的影响深远,与其说AI替代了科学家,不如说AI解放了科学家,让科学家从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做更多创造性的工作。